民办教育律师网
 

教育文苑

活成光,就照见了路

日期:2023-05-23 来源:| 作者:| 阅读:6次 [字体: ] 背景色:        

活成光,就照见了路——青年教师的人生大课

原创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处理。

青年节,说说青年教师,说说我们这个群体对世界的信念。

因为信念,不仅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明天。

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是精彩的,还是无趣的?是“活”的,会跟你互动,因你而变,还是没有目的地机械运转?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锚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信念,催生了我们塑造社会的理想。

理想是什么?是“坚信最后的胜利,直面不确定的过程,以及接受最煎熬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有无数的愿望,也有无数的痛苦。愿望越盛,痛苦越多,挫折感越大......所以,中国教育稀缺的不是“愿望”,而是愿望升华的“青年理想”,是一份有信念之光伴随的教育行动。

信念是什么?全部人类文明告诉我们,信念是人生之光。理想的人生要活得有光,因为光是不会消失的。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星光,也许星星已经消失了,光却还在运行。生命有光的理想才会一直存续,因路过而存留,因时光而璀璨,不被世界的变迁、职业的挫折、人性的诱惑、生活的负重击碎归零。

让青年人生焕发生命历程的最高光,青年教师才会集结为孵化生命之光的最强战队——我想,追求这样的教育,才能值得拥有的“开挂的教育人生”。

青年教师生而为师,我们常有站不直的青春,却必须有躺不平的人生。我们需要在信念的支点上,突破一层又一层的心灵迷障:那份成长道路上时常升起的无力感、无方向感、无成就感、被剥夺感、被抛弃感,被代替感、无意义感、无边界感......

有生之年,愿我们选择有光的道路,和滚烫的人生,那些时代的困境,也许将成为你和我自我超越的契机。

亲爱的老师们,人生若没有躺赢的命,那就站起来跑吧,跑成一道光,跑进那璀璨的群星,并且知道,你本应属于这群星之中——活成光,就照见了路。

01

超越“被代替感”,

学会驾驭正在生长的新价值

当第一台蒸汽机出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会导航进入“工业革命”,带来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巨变。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时代,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有可能带来一场摧枯拉朽的社会风暴,引发人们对未来变化的期待与担忧。我的职业会不会被替代?我的人生会不会有价值?青年教师正被迫卷入这场公开讨论的“替代焦虑”。

有句话说得好,勇士的价值取决于对手的分量。也许,青年教师的价值高低,不仅在于这个时代教育挑战的复杂难度,更在于我们投身其中的教学勇气。当你激流勇进,意味着自身的价值也随之放大。

我们还需要跳出“谁替代谁”的二元思维,换一个万物共生的成长思路。比如借助ChatGPT,探索并创造人机之间相互激荡、相互超越的新格局,而不是相互替代。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改进带来了极大的效能提升,极大地均衡和丰富了教育资源;能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能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展开核心课题研究——我们需要学会驾驭这些正在生长的新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育人有机会真正转型成为培养完整生命的“人师”,学会“把人培养得更像人”——理想与信念、价值与意义、思维与情感、意志与勇气、奋斗与进取、反思与自省、创造与创新......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向我们崭露的教育新天地。

当我们学会拥抱它,学会以青年独有的信息敏锐、连接本能和创新能力,洞察可能性,看见新方法,驾驭新工具,一个更高价值的时代就被你的课堂所定义,这样的课堂,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代替。

02

消除“被抛弃感”,

学会拥抱引领时代的新势能

从不会扫码付款的七旬老人,到需要实践重塑的90后、00后教师,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被时代抛弃”的感受。

被抛弃感,客观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演进的结果,本质上是自身存在价值的隐隐失落。当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全部人生都将失去“坚实的大地”,无论我们站在哪一片土地上。我们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眼界格局,和社会与教育生态的突变暂时脱节。

如何应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被抛弃感”?积极的人生哲学是,学会拥抱那些引领时代的新势能。

——发现“势”,向时而动,顺势而为。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要学会在正确的方向搭上正确的“车”,跳出“专业陷阱”,拓宽狭窄视野,才能观察世界运行的大势与方向,看见学校教育必然演进的道路,建构自己可以作为的空间。

——发展“识”,势能的背后是技能。重新审视个人知识储备和技能构成,学会在“断垣残壁”中打通旧隔墙,搭建新支架,建立新学习,应用新工具,并在此基础上长出一套新的认知框架,生成属于这个时代的价值追求,注入对这个世界更完整、更通透的理解,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人生。

——发射“矢”,迎着时代难题射出你的“箭”。想成为名师,现在就搜集一流的课堂实录学起来;想成为优秀班主任,现在就拨通家长电话,聊聊孩子近况;想成为优秀管理者,现在就去校长办公室大声说:我想为学校做点事!

时代如此精彩,我们不能置身事外——那些常常让人躲闪的大问题,正是我们向时代求索的“机会窗”。

03

战胜“无力感”,

拿起真实世界的新工具

斗志昂扬、怀揣梦想的青年人一头撞进焦虑而又内卷的现实,你一定听过这样的故事。

年轻人为改变世界而来,却发现世界是一本超纲又超量的“课后作业”,一道道盘根错节的复杂难题摆在眼前,没有解题思路,没有题型讲解,更没有参考答案,每一次前行都阻力重重,举步维艰。教育现实的南墙上,涂满了青年教师内心的无力。

在这个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时代里,间歇性的无力感已成为心理常态,想要的和能做的之间往往隔着难以企及的距离,理想与现实总是陷入无法自洽的困局,一个人对美好的憧憬与追求越强烈,无力感常常也会越强烈。

但无力感并非只带来一场恐慌,也许还会送来一份“礼物”。要明白的是,无力并不等于无解。无力感的本质,是看见一场艰辛的跋涉,缺少足够的内在能量;是面对现实久困的问题,缺少足够的工具与方法。

所以出路其实很简单:积极行动起来,提升修为以获取更高层级的能量,拓宽视野以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在更开阔的文明系统、实践榜样中,去获得更多的工具:思路、方法、脚手架。战胜无力感,最好的道路是拿起新工具,是不断地以专业成长、思维成长、团队成长,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找到自我升级的人生逻辑。

泰戈尔说:行动是发现自己的唯一方法。每一次“无力”都应是再一次的自我发现,无论面对人生课题还是时代难题,用有为代替无力,用无畏代替逃避,用自我发现通向自我实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04

校准“方向感”,

让内心的指南针指向完整生命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执着追求的“现实目标”,可能不过是一种“虚幻的登顶”。重要的在于“内心的价值”,是否会帮助你始终拥有方向感。我们认为,每个人生都有一个重要方向,并且一定源于你内心的真正渴望。

听从内心的方向感,首先要深耕立足课堂的专业本领,阅读、研究、刻意练习、不断求解,在专业价值中看见人生价值;还需要理性选择教育人生的大方向,不断回到初心,坚持让教育的方向感指向完整生命,真实人格;更不必急于追求“成功”,始终相信无论早晚,自己一定会遇见抵达理想教育的“我的路口”;还需要学会安顿心灵,在困顿迷茫时激活人生潜能,在飞速变化中理解生命成长。

而一场积极的自我安顿,可以参考这样的人生智慧:直面难题,置身事内;不随从世俗,也不屈从命运;为了理想的教育,我来过,也奋斗过——面对如此的时代大机遇,在青年人的脑海中,即便做“先烈”,也是比只做“看客”更荣耀的事。

05

理解“被剥夺感”,

洞察成长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从事教育工作,我们无非是追求两样东西:物质和精神。当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每个人的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仿佛是必要的代价——我们牺牲周末的时间,投入额外的精力,很多时候并没有收获工作与生活的及时回报,多年回头,却发现早已赢得了最大回报——自我的能力增值+平台的价值提升。

而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感到“被过度安排”,说明他正在“被超纲需要”——当人们开始喜欢凡事找我,当领导开始毫无理由地压担子,我将一边产生轻重不一的“被剥夺感”,一边在工作中满血复活,嘴上喊“躺平”,内心却干劲十足——因为我变得更重要,我变得被更多人需要,这份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是人生的“刚需”。

我们相信人生有大规律,它一定会在岁月的某个节点,给你意料之外的回报。

06

突破“无成就感”,

学会在成长难题中自我成就

“青年危机”常因一些外部评价而降临。比如对青年教师来说,职称评定就是一大困境。成名不易,进步很难,成就感和积极性日渐消耗,行动在煎熬中日渐倦怠......

所以,什么才是青年人生的光荣与梦想?不是一个个荣誉、头衔、称号,不是外显化的成长。一切成就都来源于自我成就,只有不断成就自己,才找到自我成就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两条要义,第一,“能成就什么,就必须成就什么”,第二,“要把自己的条件禀赋发挥尽致”。可以说,人生的基本命运就是自我成就。

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从何处起步,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顶峰。但前提是,你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只有找到自己成长的节奏,才能破除职业的焦虑,外在的成就才会跟随而来。

07

转化“无边界感”,

把琐碎事务化为“自我打磨”

教师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付出成就孩子的成长。当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和时间,难免会生发事业和生活的无边界感。有效的自我管理与时间管理就成了重要的调和器。

无边界几乎是时代的全部特征,无可回避。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把际遇有效转化,将无边界的额外付出化为有抓手、有成长的打磨契机。简单来说,就是你要学会一边在最关键的事务上投入专注,一边在最烦碎的事务上打磨技能。

忙碌的目的,是为了收获;努力的意义,是为了精进。生活再忙,也要给自己时间去反思: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分清主次,优先排序;学会思考,调整变通;拒绝拖延,按时截止。这样的努力才更有方向,更有价值,更容易出成果。

当我们忙到七分时,不妨停下来,留三分给闲。就像在海上行驶的船一样,过快过慢都不好。快了难以控制,遇到障碍很难避开;慢了随波逐流,到不了想去的地方。只有找到适宜的速度,才能进退自如。

生活可以匆忙,但不要慌乱。忙时认真工作,闲时提升自己。忙闲适中、张弛有度,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当你活在忙与闲的平衡境界里,以适合自己的节奏笃定前行,方能满载而归。

一句话:“闲,要有滋味;忙,要有价值。”控制好生活的节奏,我们就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动时奔腾不息,静时沉淀自己,人生方能走得更从容。

08

重建“意义感”,

朝向心中最美的星辰大海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青年教师容易陷入无意义的精神困境,失去生活的热情,对未来感到悲观和迷茫。

我们不再主动去追求什么,也没什么可以让我们更加兴奋;我们总在躁动试探,也总是惶惑不安;我们既讨厌重复与单调的疲惫,又只能通过重复努力去交换未来。

甚至于,拥有了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减轻焦虑、带来更多意义感,只得用忙碌或逃避来回避内心的疑虑。

但其实,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重新找回意义感,找到自己现阶段的人生中感到有意义的事情,重建人生的价值体系。

意义感可以将我们从无望感的泥沼中打捞出来,以此对抗虚无,对抗庸常,重新获得精神存活的养料和动力。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追求的目标,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对自己产生引导和支撑作用。经常有人说要“活在当下”,就是指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认为每一分钟都有意义,这样的人才会拥有充足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困难,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喜悦和满足。

而当我们相信生活有意义,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义的时候,或许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体验到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缓解焦虑的情绪,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法国作家安东尼在《小王子》里说:“想让一个人造船,不要让他去寻找木头,而要让他向往大海。”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愿我们的教育人生多一份笃定,多一层意义,朝向心中最美的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3691255677。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