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律师网
 
理论观点专栏简介

民办教育理论观点与普法常识,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private education),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四个聚焦”扎实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
    日期:2025-09-30 点击:0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四个聚焦”扎实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聚焦发展支持,强化队伍体系建设。树立重视、关心、支持辅导员工作的鲜明导向,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经费,建立健全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全员培训一体培训体系,完善“新上岗—成长型—专家型”的进阶式、全周期培养模式。

  • 抗战烽火中的教育之问
    日期:2025-09-29 点击:4次

    抗战烽火中的教育之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开学典礼,教育家张伯苓问了3个问题,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

  • 守护青少年成长,向网络烂梗说“不”
    日期:2025-09-29 点击:4次

    守护青少年成长,向网络烂梗说“不”如何“好好说话”?在数字信息时代,这个命题有了许多新的延伸。互联网的使用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涌现出诸多富有创意、贴合时代的网络语言,丰富和活跃了我们的日常表达。然而,很多看似简单的“玩梗”“搞笑”背后,可能暗含着具有歧视性、落后性、攻击性的价值取向。

  • 逃课时间必须用来学习,并且保证自学所得高于课堂
    日期:2025-09-28 点击:3次

    逃课时间必须用来学习,并且保证自学所得高于课堂如果读教科书,喜欢以一本书为主,同时挑选有代表性的另外几本,摆在一起同步看。读到任何一部分,都对照其他几本。这样,读完一本书,也就同时读完几本书。好处之一是,不用老师告诉我,说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因为我看书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这样,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觉得法律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困扰。

  • 教育事业取得五个“新突破”靠什么
    日期:2025-09-26 点击:7次

    新时代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时间是有力的见证者,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育5年“答卷”,传递信心和力量
    日期:2025-09-26 点击:7次

    从“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调整等工作取得的新成效中,可以看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正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从职业教育、教育数字化等领域的新成效中,可以看到,中国教育正在以更加开放、更有担当的姿态,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从县中振兴、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等工作的新成效中,可以看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日期:2025-09-25 点击:2次

    “十四五”时期,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为引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双向发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并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已经形成。

  • 以问卷为引,破少年成长之棘
    日期:2025-09-17 点击:7次

    各项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措施协同推进,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保护”融合发力,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和社会环境。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蔡金芳指出,从当前各地法院办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看,伴随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和现象。

  • 教师体罚中小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治安管理处罚范畴的判定标准
    日期:2025-09-16 点击:18次

    教育惩戒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要件,即教育惩戒行为的实施主体具有特定性,仅限于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二是主观要件,即教育惩戒行为应基于教育目的,系为了促使违规违纪的中小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三是客观要件,即教育惩戒行为系通过管理、训导或其他规定方式实施的矫治行为。

  • 风险预防视野下平台保护未成年人义务的证成与制度展开
    日期:2025-09-15 点击:7次

    风险预防视野下平台保护未成年人义务的证成与制度展开网络空间显著放大了未成年人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内容、联系、行为、消费、个人信息与健康等六大类风险均会对其受保护权形成直接威胁。在线风险引发的伤害在科学上具有似然性,有悖于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是无法接受的道德滑坡和权利减损。根据风险预防原则,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应当秉持“谁提供、谁受益、谁举证、谁预防”的逻辑,强调平台在数字环境中的守门人角色。

推荐律师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