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律师网
 

教育常识

再成功的“学校教育”,也填补不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日期:2023-06-05 来源:| 作者:| 阅读:3次 [字体: ] 背景色:        

天才是教育的结果。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而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中国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无数孩子正在承受着家长造成的巨大不幸。

只要方法得当,普通孩子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而教育方法不当,或对孩子过分挑剔,要求太高,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和怨恨。“拔苗助长”式的管教无异于对孩子的犯罪。天才因此而过早地夭折。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文|许智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每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智力、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培养孩子完美的个性心理只是学校这个专门教育机构的事,“要不然要学校干吗?”不少人振振有词地说。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就应当将教育的责任全归学校了,家长只负责供给就行了。请看下面的故事:

李萌的爸爸好像对学校有好大意见似的,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家长签字,爸爸总是不签,李萌只好求妈妈签。开家长座谈会,李萌把通知单交给爸爸,爸爸则说:“你犯什么错误了?让我去学校?”李萌给爸爸解释,开家长座谈会主要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便于教育好子女。爸爸听了鼻子一哼说:“教育不是学校的事吗?我把你交给学校,是对学校的信任,相信他们能教好你。要不,让老师干啥?”还是妈妈去开了家长会,这事才了了。

李萌的爸爸对“教育”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教育”的内涵不单指学校教育。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好孩子不单靠学校,还必须有家庭教育这一环,少了这一环,便是教育的极大缺陷。李萌的爸爸没有意识到,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实际上就存在着不少教育因子,它们对孩子或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李萌的爸爸意识到这些,并能适当利用这些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必会大有好处。把孩子交给学校,让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孩子起作用,自己则完全撒手不管,表明李萌的爸爸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成长起作用的“教育”还应包含家庭教育,自己也应负起教子职责。把孩子的成长完全推给学校,是完全错误的。

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1、婴儿坠地之后,他最初面临的世界就是家庭。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也更容易为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2、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只要家长善于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教育得法,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大凡才智出众的人,追溯其成长过程,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但是在不同年龄段里,它们的各自作用是不同的,变化的。学龄前的儿童,已经存在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早期家庭教育正处在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和发展儿童智力,也是此后接受学校教育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研究认为:若人在17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在4岁时已具备了其中的50%,4岁~8岁期间获得30%,而8岁~17岁这一阶段只增加了2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说在学龄阶段,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到了学龄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成了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家庭教育则起着调整的作用。所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对学业后进学生的“补差”和对智力超常学生的“超前教育”,在家庭中进行要比在学校中进行效果更好。虽然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但还需家庭的全面配合,充分利用诸多教育因素,进行广泛的教育,才能使学校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对孩子成材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目标、态度、性格、世界观等,就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配合,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而目前的家庭教育状况却不够理想,有些家庭要么完全忽视,要么出现较大的偏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我们或许觉察不到的影响,也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作者简介

许智,两个孩子的母亲,资深教育研究专家,“教育决定命运”观念的倡导者,自由作家。长期在欧美生活和研究,对东西方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有深入思考。主张“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家长开始。”无数孩子因她而走向成功,无数家长因她而受益。著有《成长的姿势——留英学生成长教育纪实》《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命运的10种技能》《中国孤独的洋父母》等。现居北京和伦敦。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3691255677。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