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律师网
 

民教新闻

民办学校暑期大变局:艰难的重新定位之路

日期:2022-08-15 来源:律政网 作者:律政人 阅读:141次 [字体: ] 背景色:        

民办学校暑期大变局:艰难的重新定位之路

原创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北京清森学校脱离清华附中

联手探月学院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的一封邮件引发了广泛的波澜和关注,作为北京第一家更名的“公参民”学校,清森学校再次迎来了新的变动。

时间回到今年的3月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在其官方公众号发文宣布,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除此之外,学校还将延续一切原有的办学管理及内核,包括办学管理主体、教育管理团队、办学理念的一致与传承。

让许多人猝不及防的是,仅仅不到5个月之后,清森学校就在给家长的公开信中分享了近期又一次重大调整,在这封信息量巨大的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引人瞩目的变动有两点:一、学校已经在近期完成了与清华附中及其相关法律主体在各个层面的剥离;二、引进了新的领导核心团队和教育资源。

在各个层面与清华附中剥离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强调:

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六独立”要求的,可继续举办民办学校,但对使用公办校名和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后,公办学校逐步退出。

公办学校要增强品牌保护意识,规范使用学校名称和简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

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置过渡期,分类管理,稳妥推进。

正是基于《通知》中关于公办学校从各个层面完全退出民办学校的明确要求,清森学校进行了更名,并在近期完成了与清华附中及其相关法律主体在各个层面的剥离,其中包括:

① 解除与清华附属实验学校的合作协议;

② 清华附中合作学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施平不再担任学校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及其校长职务,执行校长、中学部副校长不再在学校担任任何职务;

③ 更改学校英文名称为“Qingsen School”

④ 达成《通知》中涉及运营管理、教师队伍、品牌宣传等其他各个方面的要求

至此,这所有着7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将与清华附中全面“割席”,不再以清华附中一体化合作学校的面目出现。

引进新的领导核心团队和教育资源

实现独立运营后,清森学校也重组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引入了新的领导核心队伍:

• 原北大附中副校长、北大附中实验学校校长陈伟聪为清森学校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 探月教育首席执行官王熙乔为清森学校助理校长,负责招生、教务、人事、财务、市场等工作,协助陈伟聪校长管理和落实学校的其他工作;

• 探月学院副院长杨博宇为清森学校中学部校长;

• 原美国乔治亚州一所双语特许公立小学创校校长吴洁博士为小学部校长。

除此之外,学校还引入了北京地区知名的创新高中——探月学院作为战略合作方,负责中学部的教育教学及运营管理,提升中学部的课程丰富度及合规性。

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核心管理层还是战略合作方,探月学院的的加入都是本次调整的重点部分。

探月学院成立于2018年,据其官网介绍是根植中国、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项目,致力于“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学校致力于实践素养本位教育,提供不仅习得知识、更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学习者自我探索、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支持系统;共建温暖而自由的社区生活。

清森学校在公开信中提及学校将在中学阶段实现办学提升多个方面,包括:

清森学校将完成Cognia和CIS的双重认证;提升课程体系的广度,增设超过20门选修课程;构建可在不同学科与场景迁移的、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的系统性发展与评价体系等。

反过来再看,不难发现这些需求与探月学院目前的教育实践高度吻合,探月学院本身不仅是CIS成员校,也完成了Cognia认证,而除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外,“场景化”“社会化”的学习以及素养本位教育和评价体系本身更是其核心内容和办学特色。

以此看来,双方合作并非是政策执行下的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互相选择,探月学院的加入,未必不能为如今的清森学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各地民办学校迎来变局

清森学校脱离清华附中这一系列变动,虽然落在一些家长眼中未免显得措手不及,但我们将视角放大,从国内民办教育的整体态势来看,清森学校的“自立门户”并不突兀。

自去年《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发布以来,民办教育就迎来了一场大的变局,一时间,老牌学校撤退、国际学校迎来更名潮、“公参民”学校整改、“民转公”风潮汹涌……“去向何处”成为了摆在每一所民办学校面前的问题。

除了清森中学之外,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建华实验学校、理工附中分校等4校将转为区属公办学校,校名不变;

清华附属实验学校将转为大学举办的公办学校,民大附中实验学校、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将分别转入由大学举办的民大附中和北大附中这2所公办校;

一零一实验学校、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联合实验学校和清华附中稻香湖学校将按民办学校更名程序,陆续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启慧未来学校”“北京市海淀区人北实验学校”和“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

7月19日,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公众号发布消息,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关部门的要求,学校已于2022年6月28日起正式更名为“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

除了北京之外,深圳作为中国国际化的重要窗口,过去十年间,可以说是其国际化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期间,深圳的国际化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了41所,诸如贝赛思、哈罗、万科梅沙、荟同等如今我们耳熟而详的学校不断涌现,但从去年开始,深圳国际化学校接连出现问题。

8月3日,距离开学只有一个月,深圳荟同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收到了来自学校的邮件,邮件显示,深圳荟同学校将更换校长,李茵校长下学期开始将不再担任深圳荟同学校总校长。一次换帅,却让不少家长心里升起不安,因为就在上个月,荟同华盛顿校区宣布将于今年9月关闭,曾经计划在15个国家打造36个校区、曾有诸多国外教育大咖站台的荟同,未来发展前景不免让人忧虑。

当然,对于深圳的民办教育来说,荟同并不是最特殊的一个,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国际化学校也远不止它一所。

• 2021年12月,深圳哈罗礼德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暂时停办;同月,中美教育机构合办的深圳太子湾实验部宣布将在2022年7月结束运营;

• 2022年5月,深圳华朗学校国际高中紧急调整;

• 2022年6月,深圳查特豪斯书院结束运营。

随着停办而来的,还有更多学校的更名:

• 深圳实验承翰学校更名为深圳承翰学校;

• 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岗国际部正式更名为深圳外国语湾区学校;

• 观澜湖国际学校正式更名为柏朗思观澜湖学校;

• 北大附中南山分校更名为深圳市为明学校;

• 深圳南山区道尔顿新华学校更名为深圳南山区道新学校;

• 深圳蛇口国际学校、深圳南山国际学校、深圳深美国际学校等纯外籍校统一后缀,更名为深圳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深圳南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深圳深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北京、深圳两城之外,这场民办教育的变动在全国各地也已带起千层波浪。

• 近日,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和体育局发布公告:恒涛实验小学、康成小学、银鹰育才学校3所学校转为公办学校;

• 山西临汾11所民办学校暂停招生,8所民办学校停办,另有多所民办学校缩轨;

• 山西太原11所公参民初中转公,3所公参民初中保留民办学校性质;

• 江西南昌今年秋季将有5所市管民办学校暂停或停止义务教育阶段招生;

杭州七个区共20所“公参民”学校转为公办学校。

艰难的重新定位之路

2021年是各种民办教育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多套政策形成组合拳,充分展现国家重塑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民办教育“繁荣发展”的时代光景不再。而随着政策与执行的持续落地,绝大多数民办学校进入了紧迫艰难、进退两难的转折时期。

当下,湖南、江苏、四川、河南、北京等多地均出台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的政策限令,个别地方提出将民办义务教育的在校生比例“省域控制在5%、县域控制在15%”。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在校学生达5378万人,而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约占十分之一,民办高中阶段在校生占比超过八分之一,而据国际学校在线统计,广东、河南、浙江、上海、河北等省的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比例均超过了14%,广东甚至达到了22%。

可以想见,实现相关政策提出的压减比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面对巨大的压力,而这也意味着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同时多地强调确保2022年完成“公参民”学校治理等各项民办中小学治理任务,加剧了政策落地的紧迫感,敦促学校在即将到来的转向中做出决策,对学校的未来做出重新定位。

实际上,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中有明确说明,各地要在2021年8月底前完成专项摸底排查,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理顺机制体制,实现平稳过渡,以此来看,民办学校面对的这道选择题,答题时间已经过了一半,比较现实的一个时间节点是2023年的年底,届时,除了合规的独立办学民办学校之外,“公参民”学校就要面临三种选择:转公办、与原公办完全“脱钩”或终止办学,而随着政策的密集落地,公参民学校注定会成为历史。

对于需要面对重要转型的民办学校来说,无论是转为公办学校,还是与原公办完全脱钩,跳出来独立办学,两种路径都面对着不同的困难和重新定位的问题。

转公的学校,问题是摆在眼前的,现有的师资如何分流、教学特色如何传承;转为公办后,该如何进行“就近入学”的划定;划定的地区如何体现公平性等,同时,更多的还是需要相应的公办财政支持,政府是否有实力来承接仍存在未知因素。

而对跳出来“自立门户”的学校来说,如同清森学校,挑战也很明显:在失去了公办学校的品牌支撑和资源支持后,学校办学的定位和竞争力在哪里?

实际上,我们要看到,在教育改革大背景的当下,一批支持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政策出台,显示出国家推动教育提质增效、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决心。与此同时,民办教育规模受到限制,缩小的市场容量加剧了民办学校的竞争,走差异化办学、特色化办学之路,成为民办学校求存图强的关键一步。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中认为,学校有没有独特的东西,能否做到不可复制、不可代替,才是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关键。要坚定实施多样性、特色化、差异性办学,真正形成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满足社会对优质个性化教育的美好追求,才是民办学校的立身之本。

也许,正如清森学校、探月学院的合并案例,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实现学校由过去依赖公有品牌和公共资源的外延式扩张向未来依靠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是当下民办学校在变局之中能够看到的可靠路标之一。

资料来源:

1.《剥离清华附中,更名重组,北京“清森学校+探月学院”宣布联手》©顶思

2.《荟同学校风波不断,深圳换校长,美国关总校》©顶思

3.《北京一公立校国际项目停办;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更名;太原11所公参民初中转公;衡水中学换“掌门”》©顶思

4.《“公参民”学校转公潮变局中的思考与应对》©顶思

5.《突发!清森学校彻底与清华附中剥离,引入探月学院为战略合作方!》©国际学校在线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3691255677。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