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律师网
 

设立运营 >> 学校投资融资

对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难问题的探讨

日期:2018-08-09 来源:网 作者:网 阅读:243次 [字体: ] 背景色: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所需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相对来讲办学资金压力较大,资金的稳定性成为重点关注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融资是必然的,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民办高校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内控水平的需要。民办高校融资难的原因,既有信贷政策、银行方面的因素,也有民办高校自身的因素。要解决民办高校融资难的问题要大胆创新,扩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办学资金投入渠道,呼吁国家和政府出台科学合理的高校信贷政策,争取银行贷款,积极扩展筹资办学渠道,扩大视野,努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从而更好的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融资;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 颁布实施以后,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6 年我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我国民办高校总数达到了596所(含独立学院), 在校生总数为280.5万人,占全国普通及成人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2.4%。截至2015年5月23日,我国有正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省市。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特别是创办初期,基建项目多,如征地、建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购置教学设备等等,投资相当大。民办高校作为利用非国家财政资金举办的教育机构,所需办学经费几乎全部为自筹资金,其主要资金来源一是举办者投入或捐赠,二是学费收入,三是融资。民办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光靠举办者投入或捐赠以及每年的学费收入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还需融资,而且当前民办高校融资相当困难。

◆◆◆

一、民办高校融资的必然性

民办高校融资是必然的,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民办高校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内控水平的需要。

(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教育领域投入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教育领域,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根据最新统计我国民办高校已达7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600万,累计办学经费接近1000亿元,极大的支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作为只有十几年左右发展历程的新型办学主体,民办高校在国内尚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建设初期对硬件投入要求较高,资金压力延缓了学院持续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削弱了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能力。如何合理高效的获取并使用资金,是每所民办高校都面临的难题。

民办高校获取资金主要分为内源融资以及外源融资两个方面,现阶段内源融资主要靠自身滚动积累,而外源融资主要靠间接融资,即通过金融机构融通资金。

(三)提升内控水平的需要

一般来说,民办高校融资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教育主管机关及登记管理机关对学校的日常管理;二是投资方对学校的日常监管,主要通过实施内部审计、规范流程及权限管理等方式实现。

通过对外融资,引入金融机构充当第三方监管的角色,根据其成熟完善的评估及监控体系,对独立学院经营、财务、工程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内控水平。

◆◆◆

二、民办高校融资难的原因

概括来讲,民办高校融资难的原因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即一是民办高校信贷政策方面的原因,二是银行方面的原因,三是民办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信贷政策方面

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之后,为了满足扩招后教学设施的需要,在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高校才陆续采取融资方式进行校园改扩建。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高校贷款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高校贷款总额超过了2000亿元,高校贷款少则上亿,多的则几十亿。一些高校并未将贷款真正用于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上,而是建楼堂馆所,建高档办公楼,建豪华校门,建大学城,甚至搞房地产开发,对外投资等等,从而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高校一年的学费收入除了支付贷款利息外所剩无几,严重影响日常的教学运转, 社会反映强烈。针对高校贷款中出现的问题,银行监管部门实行紧缩的信贷政策, 严格限制高校贷款。这是当前民办高校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二)银行方面

银行一方面主要是受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前几年由于信贷政策宽松,他们是主动上门贷款,搞所谓的“银校合作”。而今却恰恰相反,他们是有钱都不敢贷,他们对贷款项目很感兴趣,对学院的发展前景也非常看好,但是迫于当前高校的信贷政策不敢轻易放贷。另一方面银行认为,公办高校是政府创办的,给公办高校的贷款实际上就是给政府的贷款,即便以后学校还不了,最终也由政府“买单”,无后顾之忧,而民办高校则不同,还不了没有人为它“买单”。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银行内部加强了管理,规范了操作行为,贷款审批权收归分行一级,违规操作的少了。

(三)民办高校自身

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属社会公益事业,按照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它的资产中办公楼、交通工具、经营性设施等极少数资产可作为贷款抵押物,而教学设施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绝大部分资产是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因而在贷款抵押上存在障碍。二是民办高校同企业不一样,企业流动资产大,而民办高校却是固定资产大,流动资产少,表现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低,短期偿债能力不强,因此争取银行的短期贷款比较困难。三是民办高校的名义资产负债率高,这是因为学生的学费是按学年度收取,一般在每年的9月开学时将全年的学费一次性收取,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这些学费收入不能一次性列作收入,而是先列在“预收账款”中,按月分摊进收入,因而民办高校的“预收账款”账户金额相当大,在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属于负债,这样,按照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数据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率较实际高得多。

◆◆◆

三、民办高校融资的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投资体制结构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投资模式较之传统的或公办高校的投资模式更为开放、更加新颖,也更具活力,出现了利用海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办学、独立学院、教育股份制、教育集团办学等多种投资体制和投资模式,但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还是属于滚动式发展模式,是一种依靠学费,以生养学,逐步积累的发展模式,筹资方式比较单一。因此,解决民办高校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呼吁国家和政府出台科学合理的高校信贷政策,争取银行贷款,积极扩展筹资办学渠道,扩大视野,努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从而更好的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一)呼吁出台科学合理的高校信贷政策

各民办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呼吁国家在制定高校信贷政策时,避免进入“一松就很松,一紧就很紧”的怪圈。教育部和银监部门要联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贷款预警机制,不要搞“一刀切”因噎废食,一棍子打死一大片,要区别对待,对那些财务状况好的、有发展前景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扶持,以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二)争取银行贷款

在当前国家还不允许民办高校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的情况下,向银行贷款仍是民办高校融资的主渠道,银行贷款同其他融资方式比其融资成本低。虽然当前国家对高校贷款采取紧缩的信贷政策,但具体到各家银行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融资空间的,因为现在除了少数几家银行为政策性银行外,其余大部分银行为商业银行,商业利益是它们的主要目的,在控制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其商业目的,这是它们的经营目标。民办高校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从以下这些方面与银行协商贷款,一是用举办者的资产作贷款抵押,二是由举办者或信用担保公司作贷款担保,三是用学院的收费权作贷款质押等。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利用学院的一些资源作为谈判条件,比如学生的银行卡、教职工的工资卡等,特别是学生的银行卡,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生活费等最低都在 1 万元以上,多则几万元,而民办高校的收费较公办高校高,因此几千学生或上万学生一年下来就是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几亿的现金流量,并且还有异地存取款手续费、年费等收入,这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还是一块儿可观的蛋糕。因此,通过互利互惠来争取银行贷款还是有希望的。

(三)积极扩展其他融资渠道

民办高校应扩展、创新融资渠道,努力扩大资金来源。积极争取政府资助不仅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降低民办高校的收费,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获取资助的条件,对民办高校进行必要的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政策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贷款支持,切实解决民办高校贷款难的问题。

社会捐赠是民办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民办高校应成立校友会,设立基金会,组建专门的筹资机构,负责社会捐资活动,吸收个人或机构的资金,建立学校与捐款个人、团体之间互惠互利的筹款与发展机制,一方面,民办高校获取办学经费,另一方面,对捐款个人和企业提高扣税比例,以达到多赢局面。

民办高校应积极向资本市场融资,实现其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如采取资产重组、实施股份制、发行证券等方式筹资。一方面,它可以使民办高校管理更加科学化,使董事会和校长各司其职;另一方面,教育投资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性低,稳定性强,更有利于吸收资金。可以采用公募与私募结合的发行方式,成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投资资金,尽可能扩大民办高校筹资范围。

(四)扩大视野,努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努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既是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动适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我们要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的优势,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将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作为创新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努力使民办高校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基础上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简介:温建宇,致远教育投资和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红梅.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融资途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19-20.

[2]林峰.对民办高校筹资体系构建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9-41.

[3]李贤毅.独立学院融资现状及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11(5):116-117.

[4]蒋华秀.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5):173-175.

[5]丁贤友.当前民办高校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42.

[6]王新.构建民办高校融资渠道的创新模式[J].当代经济,2010(5):92-93.

[7]张辉,崔晶.民办高校融资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2):26-31.

[8]郑晓玲.优化民办高校融资渠道[J].现代企业,2010(10):66-67.

[9]兰功成,黄小勇.对民办高校融资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06(11):133-134.

[10]岳武,李聪.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融资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2(10):137.

[11]宋万锋.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104-105.

[12]唐衍彬.民办高校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19):69-70.

[13]蔡学辉.民办高校融资现状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J].价格与市场,2014(7):33-36.

[14]盛振文.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08):124-127.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3691255677。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