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出了事,比如受伤、被侵权,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校园纠纷涉及学校、老师、学生多方,打官司得讲究方式方法。
首先,要分清“谁该担责”。校园纠纷的责任方可能是学校、老师,也可能是其他学生或校外人员。比如孩子在体育课上被同学推倒受伤,推倒人的学生家长要担责;如果老师没尽到看管义务,学校也要承担部分责任(比如器械摆放不当、未及时制止打闹等)。但如果是孩子自己调皮爬树摔了,学校尽到了提醒义务,可能就不担责。
其次,证据要“及时固定”。校园纠纷的证据容易灭失,一定要第一时间收集,孩子受伤的照片、视频(事发时的监控,记得让学校保留)、医院诊断证明、缴费票据;和老师、对方家长的沟通记录(微信、短信别删);学校的规章制度(比如是否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规定)。曾有案例,家长没及时要监控,后来学校说“监控坏了”,导致举证困难,这就是教训。
再者,起诉前先“尝试调解”。校园纠纷涉及未成年人,法院和教育部门都鼓励先调解。可以找学校德育处、当地教育部门协调,比如赔偿医药费、补课费等。调解不成再起诉,被告要列对,告学校就写学校全称,告其他学生就列其家长(未成年人由监护人担责)。
最后,明确“诉求和管辖”。诉求要具体,比如“要求赔偿医药费8000元、营养费2000元”,并附上费用单据。管辖法院一般是学校所在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诉讼费根据金额算,小额纠纷诉讼费很低,经济困难还能申请减免。
提醒家长:校园纠纷时效是3年,别拖到证据没了才维权。孩子在学校的权益受侵害,维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找准责任方、固定好证据,既要保护孩子权益,也别过度激化矛盾,依法理性处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