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热点、理性述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守护青少年成长,向网络烂梗说“不”如何“好好说话”?在数字信息时代,这个命题有了许多新的延伸。互联网的使用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涌现出诸多富有创意、贴合时代的网络语言,丰富和活跃了我们的日常表达。然而,很多看似简单的“玩梗”“搞笑”背后,可能暗含着具有歧视性、落后性、攻击性的价值取向。
各项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措施协同推进,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保护”融合发力,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和社会环境。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蔡金芳指出,从当前各地法院办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看,伴随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和现象。
教育惩戒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要件,即教育惩戒行为的实施主体具有特定性,仅限于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二是主观要件,即教育惩戒行为应基于教育目的,系为了促使违规违纪的中小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三是客观要件,即教育惩戒行为系通过管理、训导或其他规定方式实施的矫治行为。
风险预防视野下平台保护未成年人义务的证成与制度展开网络空间显著放大了未成年人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内容、联系、行为、消费、个人信息与健康等六大类风险均会对其受保护权形成直接威胁。在线风险引发的伤害在科学上具有似然性,有悖于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是无法接受的道德滑坡和权利减损。根据风险预防原则,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应当秉持“谁提供、谁受益、谁举证、谁预防”的逻辑,强调平台在数字环境中的守门人角色。
校外供餐饭店滥用亚硝酸盐引发学生集体严重食物中毒、食材供应商用鸭肉卷冒充牛肉卷向学校食堂供货、管理者贪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在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中,人民法院均依法作出严厉判决,亮明了司法保护校园食品安全的鲜明态度,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重新认识文科的价值与未来在核心理念方面,国内外高校都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回应复杂的社会问题。新文科的发展多以跨学科整合为核心,试图通过融合人文社科与数字技术、工程科学,解决气候变化、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复杂问题。剑桥大学贝内特公共政策学院、悉尼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高级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等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新文科研究的重要工具,并且致力于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
价值发挥有赖供需适配。推动项目、资金等资源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特色深度融合,才能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根据基层人才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潜力,优化当地“育、管、选、用”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基层与人才的同频共振。
研学游市场行情出现分化,关键影响因素在于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差评不断,就难免遇冷。比如,游而不学,走马观花,一路拍照打卡;货不对板,宣传册上的专业导师换成身份不明的跟团导游,管理松散;华而不实,以参观公益开放的博物馆、高校等为主,冠以“研学”之名便大幅抬价。
一句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被指“句式杂糅”;另一句“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被指“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对此,北大校方回应,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
民法典第1176条第1款“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规定了自甘冒险规则。相较于其在侵权责任编草案二审稿中的前身而言,这一规则的适用范围从最初的“具有危险性的活动”被限缩到“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立法者借此表达了以“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区分不同场域下受害人自甘冒险活动效果的规范目的。因此,正确地理解和界定“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的规范内涵便成为妥当适用自甘冒险规则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