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理论观点与普法常识,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private education),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扭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趋同培养观念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在高校中培养方式趋同的现象十分普遍。此外,有些学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研、发表论文以及毕业上的要求比学术学位研究生低,导致部分人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含金量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
国际传播,高校大有可为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高校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等办学优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高校权限合法性之理论基础在权能限定理论下高校具有自主权,高校权限合法性判断标准可从内容一致性转移到过程正当标准上,但从目前的典型案例看,过程审查暴露出回避态度,有必要结合外部体系标准和内部自律标准对高校自治行为进行约束,实现高校自主和成员权益保障之间的动态平衡。
论教育法律关系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调整应强化平等观念,赋予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自主权、教育权,保障教育行政决策中公众的知情权,加强柔性执法;通过民事法律关系协调更多的教育管理纠纷;正确认识政府与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的法律关系,由政府替代承担学生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基于法律对教育领域调整范围的深入和扩大,政府及学者应思考和研究新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以法典化的目标和要求研究和确立教育法律关系,推进教育法律体系的内部协调与完善。
什么样的校园才称得上“智慧校园”?2023年4月,《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印发,对这一概念做出界定。智慧校园是指智能化基础设施先进完备、云边端体系结构健全开放、信息化业务系统整合协同、空间应用线上线下融合流畅、数智技术赋能精准高效、课程课堂评价整合升级、师生素养发展持续推进、安全保障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办学特色与成效显著的现代化校园。
利用“双师课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在线交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社区让学生“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是北京中小学校园内不同的“智慧”场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北京市大中小学纷纷敞开“怀抱”,积极开展信息化创新应用,运用新技术围绕教学模式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校园管理与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示范研究。
从“立法治教”到“依法治教”当前以立法为重心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隐含了将"立法"等同于"法律"的危险倾向."依法治校"的实质内容被偷换为"立法治教".高等教育领域"过度立法"的本质是法的实质理性之过度干预.社会系统理论和"反身法"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社会功能分化和高度复杂化的前提下,发掘高等教育系统的自主调整潜力,法律系统对教育的调整则由直接的实质性管制转向间接的程序性调控。
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彰显中国教育力量“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内部矛盾、外部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动力源。每一次教育的改革创新,都极大地释放了教育的活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学校里的很多安全事故都是孩子们玩出来的。课间操场上,孩子之间嬉闹导致一名孩子受伤,这种情况下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与其嬉闹的同学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如果应当承担责任,各自其应当承担多大范围内的责任?
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变革走向深入2023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布了《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相较于去年,今年的报告梳理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全球各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新特征、新范式和新路径,并发出未来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倡议。本文结合报告内容谈几点理解与思考。